职业教育课程的未来

时间:2014-05-22浏览:1

职业教育课程的未来
徐国庆
    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预期的学习结果,因而实在是重要。然而这又是个非常艰难的领域,任何亲身从事过课程改革的学者对此都有深刻体验。因为课程需要理论,更需要行动,而行动的改变总是比理论的畅想复杂得多。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的魅力,足以吸引每一位有志于此领域的学者贡献自己的智慧,记录他的点点滴滴。
本次课程改革的动力可归纳为四个方面:(1)学生学习准备严重不足。课堂纪律差,不肯学习,最基本的知识也不会,是职业院校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。(2)学生学习效率低下。许多教师发现,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,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了几年后却仍然不会。(3)突出职教办学特色的强烈愿望。职业院校尽管办学特色仍不够突出,但其创造特色的愿望非常强烈。许多教师意识到,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,是学术教育课程的压缩,要突出职教课程特色,就必须打破学科课程体系。(4)西方职教课程思想的传播。9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传播,以及近年来对德国职教课程模式的介绍,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高潮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。
但本次课程改革并非90年代课程改革的简单翻版或延续。事实上,它的产生正是基于西方课程模式难以在中国移植这一基本经验。因此,虽然有其思想基础,但更重要的是基于本土创造。它与90年代的课程改革有本质区别:(1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学习西方模式,而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。无论是上海市的“任务引领型课程”,还是江苏省的“项目课程”,都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开发技术。(290年代的课程改革是从上往下的,主要是政府行动;而这次课程改革是从下往上的,教师自发的大量课改尝试,充分展现了强大的内在课改动力。
    伴随着职教课程实践,我国职教课程理论近年来也有了很大发展,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课程理论初露端倪,从而为本次课改提供了巨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持:(1)已就打破三段式课程,打破学科体系课程,构建基于工作体系、行动体系的课程形成了基本理论共识,学者们发表了许多很有分量的论文和著作,理论水平大大提升。(2)更为重要的是,学者们已充分认识到了课程开发技术的重要性,并形成了富有特色且有效的开发技术,得到了成功应用。如上海市和江苏省的课程改革。课程分析技术的发展,使得本次课程改革彻底突破了90年代仅仅停留于工作任务分析的局限,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了重构。其成果令人心动。
    当然,任何改革都会遇到疑虑和阻力,有时疑虑和阻力会成为改革者进行更加理性思考的动力。有人担心学科体系打破后,是否就不要学理论了,职业教育是否就变成技能培训了。项目课程或任务引领型课程并非否定理论的学习,而是强调理论学习要与具体任务结合起来,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,又可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因而可以说它是在加强理论。有人担心这样会打破知识的系统性,使学生获得零散的知识。要知道,所谓系统的知识本身也是人为的,而就是在学术教育中它目前也正受到批判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为了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,我们应当关注静态的知识内在逻辑,还是动态的知识与行动关系的工作逻辑。只有深入研究专家与新手的知识结构差异,才不会对新的课程理论疑虑重重。有人担心新课程体系缺乏所需的师资和设备。设备当然需要投资,但如果没有新课程体系为先导,设备投资就没有方向。师资更应当不是问题,职校生能学会的内容,我们的教师在岗位上这么多年怎么学不会?正是旧课程体系给了教师忽视继续学习的借口。
    总之,只要我们在探索,在行动,我们的课程就在迈向未来。机遇不是行动的条件,而是行动的结果。脱离实践的自娱自乐式的议论不仅毫无意义,而且非常苍白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,为中国职教课程理论这棵幼芽提供了丰润的土壤,期盼着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,职业教育课程领域能跨上一个全新的平台。